企业文化
/ Culture
淮盐与梅园新村
时间:
2021-11-22
浏览次数:

李向东  方一清

 

1946年秋,中华救济总署名誉主席宋庆龄,经过多方努力争取,联合国救济总署租用美国登陆艇,给苏皖边区人民运送面粉、奶粉、服装、药品和医疗机械等大量救济物资。当时,苏皖边区政府考虑,堆沟港是我华中地区灌河入海口的海、河两运的天然良港,那里建有5000吨级泊位的码头,救济物资可由这里从内河转运苏皖边区各革命根据地。于是决定登陆艇停靠在苏北盐垦公司堆沟坨地码头卸货。

是年9月的一天,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一艘美国登陆艇随着即将涨满的潮水,徐徐地驶进了堆沟港,停靠在坨地码头。坨务股长李向东立即组织装卸工人搬卸艇上救济物资。这天,虽然时届秋分,仍然还有“秋老虎”那几分闷热,来回穿梭在舰艇和码头间的装卸工人,个个汗流浃背。

正在紧张指挥卸货的李向东,远远地看到公司刘经理的通讯员小陈向他气喘吁吁地跑来,还没等李股长问个明白,小陈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李股长,这是刘经理的一封密信,派我火速送给您亲收的。”李股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纸密封的便条,上面写着:“李向东同志,救济物资卸完后,原船立即上盐3万担发往上海。”落款是“刘云亲笔。”李股长对刘经理用大号金星钢笔写的那浑厚苍劲的字迹非常熟悉,置信无疑,可是纳闷:“按正常手续,放盐必须由购盐者先到公司财务部门缴清购盐款,再到稽征部门纳税,最后才能凭放盐单放盐。而眼下只凭经理一张便条,也未说明原委,更何况这批盐价值法币7亿元之巨。时间要求又这么急,其中必有缘故。”

在革命责任心的驱使下,为了弄清原委,李股长拿着便条来到刘经理办公室,找刘经理问个究竟。可刘经理还没等李股长张嘴,就知道他的来意。拍拍李股长的肩膀,让他坐下,对他说:“你把这3万担盐放完后,到我这里来一趟,我再跟你讲清楚。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一定要迅速完成。”有了刘经理的亲笔便条,刘经理又当面作了交待,李股长心里踏实多了。“请经理放心,保证完成任务。”李股长站起来斩钉截铁地回答。

对于这3万担盐的用场,刘经理可说是心知肚明。在上海、南京做地下工作的我新四军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得到运送救济物资的美国登陆艇将在堆沟港码头停靠的信息后筹划道:堆沟坨地是淮盐的集散地,如果能从这里拨一批盐,利用美国登陆艇运到上海销售,将销盐款送到梅园新村以补充那里的活动经费最安全可靠不过了。为此,他亲自到淮阴找到华中军区副政委谭震林和苏皖边区政府两淮盐务总局局长陈易商讨,决定从堆沟拨盐3万担,以解决我党驻南京办事处活动经费的燃眉之急。紧接着,沈部长又立即到堆沟找到苏北盐垦公司经理刘云,传达了谭震林副政委和两淮盐务总局的决定。当然,李股长对此内幕一无所知。

李股长告辞了刘经理回到码头上,待救济物资卸完后,又马不停蹄地带领装卸工人装船上盐。为了抢时间,装卸工人采取轮班休息,有些工人干脆把饭带到工地上吃,工人们扛着沉重的盐包,脚底一溜烟带着小跑。很快,3万担盐一两不少地装到舰艇上。

李股长眼看着载盐的登陆艇离开码头,驶向苍茫的大海这才松了一口气。刘经理听完他的回报,才向疲惫不堪的李股长介绍装运这批盐的原委。

刘经理呷了一口茶,又说:“向东同志,由于保密的原因,所以发运这批盐不能经过那么多部门办手续,也不宜让更多的人知道此事。”

李股长点点头:“是的,是的。”

为了万无一失,确保淮盐在运输途中不出意外,刘经理又再三叮咛李股长还要继续保守秘密。

听了刘经理的一席话,李股长才知道自己直接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南京梅园新村办事处提供活动经费,做了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光荣感油然而升,心里激动不已。他想,如果不是出于保密的要求,让工人们知道自己肩上扛的每一包盐,都是直接联系着梅园新村的我党代表团办事处,还不知如何激动呢!

上海地下党接到这批盐并销售出去后,沈部长带着这笔盐款送到南京梅园新村,受到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的热情接待。当沈部长向周副主席汇报了这笔款项的来历以后,周恩来赞扬并感谢地下党的同志和淮北盐场干群,为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